交班即跌5.08%!曹德旺退隐,20年历练的曹晖能否扛住千亿福耀?
发布时间:2025-11-13 15:13 浏览量:1
今年10月16日,福耀玻璃的一则公告让财经圈炸开了锅。
79岁的“玻璃大王”曹德旺正式卸任董事长,55岁的长子曹晖接过权杖,这场酝酿十多年的交接终于尘埃落定。
在中国民企创始人纷纷迈入退休年纪的当下,福耀这波操作真算得上行业范本,里面藏的传承门道值得好好说道。
公告发布第二天,福耀A股和H股都出现了不小波动,一度大跌超过5%。
这反应挺真实,资本市场向来怕不确定性。
但换个角度看,曹德旺敢在这个时候交棒,底气其实很足。
公司前三季度营收拿到333亿,净利润70多亿,这些年营收和利润一直稳步增长,市值稳稳站在1700亿左右,妥妥的全球汽车玻璃龙头。
在这样的高位交接,无疑给传承减少了不少阻力。
很多人不知道,这场交接不是临时决定,而是曹德旺筹划了十多年的一盘大棋。
早在2011年,他就曾尝试过退休,只是没完全退居二线。
2017年,他公开了“三步走”的交接计划,先调整总裁,再把董事长职位交给曹晖,自己当名誉董事长,最后再彻底放权。
本来以为一切会顺顺利利,没成想2015年出了个小插曲,曹晖突然辞去福耀的职务,自己跑去创业,成立了“三锋”系列公司。
后来曹德旺才坦言,儿子一开始并不愿意接班,更想白手起家证明自己。
无奈之下,2018年福耀花了2.24亿元收购了曹晖创办的福建三锋集团,这才为他的回归铺平了道路。
当时曹德旺就明说,这步操作就是为曹晖接班做准备。
如此看来,为了让传承落地,曹德旺确实花了不少心思,既尊重了儿子的想法,又没耽误企业发展。
曹晖能顺利接棒,绝不是靠“富二代”的身份,而是实打实拼出来的。
作为曹德旺的长子,他1970年出生,从小就被当作接班人培养,但这条路走得一点不轻松。
大学毕业刚踏入社会,曹德旺就把他扔进了车间,一待就是六年。
哪个富家子弟愿意穿着洗得掉色的工作服,开着破旧二手车,还得三班倒干最苦最累的活?曹德旺当时还特意给车间主任提了三个要求:不能公开曹晖的身份,工作中不能搞特殊化,必须让他干最累的活。
就这样,曹晖从给师傅跑腿、顶替别人加班赚补贴做起,慢慢熬成了车间主任。
这段基层经历,怕是让他最有体会,也让他摸清了生产一线的每一个环节。
离开车间后,曹晖的历练还在继续。
他被派往香港做了六年销售,接着又远赴美国分公司担任总经理,这一干又是六年。
在北美期间,他干了件大事带领福耀打赢了与美国商务部的反倾销案,成为中国第一家状告美国商务部并胜诉的企业。
这场官司不光为公司保住了海外市场,更证明了他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能力。
更关键的是,从2015年起,曹晖就开始担任福耀玻璃副董事长,和曹德旺一起掌舵公司近十年。
这十年的过渡期,让他充分熟悉了公司的整体运营,也让市场逐渐接受了这位准接班人。
他负责的海外市场,2024年营收就达到175亿多,占公司总营收的四成多,这样的业绩就是最好的能力背书。
对比国内其他民企的传承困境,福耀的平稳过渡显得尤为难得。
这些年,娃哈哈、杉杉股份、美特斯邦威等企业在交班时都出过不少问题。
宗馥莉接掌娃哈哈后,经历了停产维权、辞职风波等一系列状况;郑驹接手杉杉股份后,还遭遇了内部权力争夺,最后没能留住职位。
麦肯锡的报告显示,中国85%以上的民企都是家族企业,但传承后超过六成会消失。
美国家族企业到第二代的存活率也只有30%,到第四代更是锐减到个位数。
如此残酷的现实,更能凸显福耀传承的可贵。
很显然,福耀的成功不是偶然,提前规划、接班人长期历练、业绩高位交接、创始人适度护航,这几个关键因素缺一不可。
接下福耀这副担子,曹晖面临的挑战也不少。
国内汽车市场增长逐渐放缓,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的兴起,对汽车玻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资本市场的短暂波动,也说明大家对这位新掌门还需要更多时间来建立信心。
但曹晖的方向已经很明确,未来福耀大概会主攻三个方向。
首先是继续深化全球化布局,虽然福耀已经在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建立了工厂,但产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新兴市场的潜力也值得挖掘。
其次是推进产品高端化,现在的汽车玻璃早就不只是挡风挡雨的功能了,隔热、隔音、防紫外线、信息显示等功能越来越受重视,只有持续提升技术水平,才能拿到高端车企的订单。
最重要的,还是把握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趋势。
电动车为了降低风阻,需要更大面积的玻璃;智能车的玻璃还得能显示信息,并且和车载系统互动。
这些新需求,正是福耀未来的增长点。
而曹晖在北美市场积累的成功经验,无疑会帮他更好地引领福耀的全球化进程。
曹德旺虽然退居二线,但并没有完全退出。
他依然担任公司董事和控股股东,在很多事情上还有决策权,用他的话说就是“扶上马,送一程”。
这种“不完全放手”的模式,在传承初期其实很有必要。
毕竟福耀是市值近2000亿的大公司,平稳过渡比什么都重要,有创始人在背后保驾护航,能大大降低决策失误的风险。
作为旁观者,我觉得福耀的传承故事,给中国民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传承不是简单的“父传子”,更不是把企业当成家产随便交付。
它需要创始人有长远的眼光,提前十几年就开始布局;需要接班人愿意沉下心来,从基层一步步历练,积累足够的能力和威望;更需要建立合理的过渡机制,让权力平稳交接。
曹德旺曾说,企业家最重要的是眼光和判断力,而这些都不是天生的,需要持续努力和锻炼。
如今,这位掌舵福耀近40年的传奇企业家正式交棒,不光是一家企业的新起点,更是中国民营企业代际交替的一个缩影。
未来,曹晖能不能带领福耀在新的市场环境中继续领跑,全球汽车玻璃行业都在静静观察。
但无论如何,这场酝酿十余年的平稳交接,已经给中国民企的传承难题,交出了一份足够精彩的答案。
而更多的中国家族企业,或许能从福耀的故事里,学到让企业基业长青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