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东大街路拆了又建,10年时间,现在为什么这么萧条?

发布时间:2025-05-19 03:41  浏览量:4

站在2025年的西安东大街,眼前是宽阔的马路和整齐的玻璃幕墙大楼,可街边商铺的卷帘门半开着,招租广告被风吹得卷了边。一位老西安人指着钟楼方向叹气:“以前这里挤得挪不动脚,现在连鬼影都见不着几个。”

时间倒回2009年,东大街还是西安人心中的“宇宙中心”。真维斯、美特斯邦威的专卖店门口排着长队,五一饭店的肉夹馍香气飘过整条街,华侨商场里挤满了挑衣服的年轻人。那时的东大街,商铺租金能炒到每平米十几万,被称为“西北第一金街”。可这一切,在政府启动“十年改造计划”后逐渐崩塌。

最先倒下的是传统零售业。2014年,万达在东大街黄金地段砸下重金打造“新天地广场”,售价创下西安商铺纪录,却因分散招商、缺乏统一运营,开业三年就空置过半。与此同时,钟楼饭店、金花大酒店等老牌酒店,在游客转向民宿和连锁酒店的浪潮中节节败退,2024年西安旅游旗下酒店超半数亏损。

“修路修了十年,把生意全修没了。”在东大街卖了二十年凉皮的张婶,眼看着推土机碾过国槐树荫。

政府投入12亿拓宽道路、升级外立面,却忽略了商业生态——原本密集的临街铺面被拆成孤岛式的商场,游客沿着八车道马路匆匆而过,连个歇脚的地方都难找。2023年,东大街某60平米商铺5天就成功出租的案例成为孤例,更多店铺挂着“3万转让”的牌子无人问津。

更致命的是业态错配。当全国游客涌向西安沉浸式体验“盛唐密盒”“长安十二时辰”时,东大街还守着过时的专卖店模式。一位文旅专家直言:“年轻人要的是穿着汉服打卡拍照,谁还去美特斯邦威买T恤?”

反观曲江新区,靠着《长恨歌》演出和大唐不夜城的互动体验,即便亏损也赚足了流量,而东大街的改造却像“给老人穿潮牌”——硬件升级了,灵魂没跟上。

钟楼旁某四星级酒店的前台小李,至今记得2024年夏天老板跑路那天的场景:“保洁阿姨还在换床单,突然就说工资发不出来了。”这家酒店曾是旅行社定点接待单位,但随着跟团游比例暴跌至3.7%,空房率飙升到70%。

而在东大街另一端,挂着“1500元/月出租”横幅的酒店式公寓里,房东老王苦笑:“现在小年轻都去住电竞主题民宿了,谁要这老破小?”

酒店业的凋零背后是消费逻辑的巨变。2024年西安旅游数据显示,游客人均住宿消费同比下降15%,高端酒店被200元以内的平价连锁店挤压得喘不过气。更讽刺的是,当东大街的五星级酒店挂牌拍卖时,汉中某县城民宿却在国庆假期天天爆满——时代的风向早已转向“质价比”,而非金字招牌。

在退休规划师赵西恒看来,东大街死于“三重绞杀”:一是改造周期过长,商户在反复围挡中耗尽耐心;二是业态升级滞后,没能抓住Z世代的需求;三是线上消费冲击,当年排队抢购的专卖店,如今被直播带货取消。

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2024年曲江文旅的债务危机——这个手握大唐不夜城运营权的国企,连年亏损导致周边商业配套停滞,东大街彻底失去翻盘机会。

但更深层的矛盾藏在城市发展的基因里。当西安将文旅重心转向曲江、高新时,东大街就像被抽干血液的躯干。2025年五一假期,大唐不夜城单日客流突破50万,而一公里外的东大街,连卖糖葫芦的小贩都收摊改行了。

如今走在东大街,还能从蛛丝马迹中窥见重生的可能:某空置商铺被改造成汉服体验馆,老板娘小苏说:“周末能接20组客人,比卖衣服强”;万达广场三楼悄悄开起剧本杀店,年轻人举着道具剑穿梭在脚手架之间。但这些零星的创新,在整条街的萧条面前如同杯水车薪。

一位参与过东大街改造的官员私下感慨:“我们以为拓宽马路就能带来繁荣,结果只是造了条观光通道。”或许东大街的教训早已写在2014年的万达困局里——当商业失去烟火气,再宽的马路也载不动人间冷暖。如今站在钟楼俯瞰,那些空荡的商铺像一块块褪色的补丁,拼凑出一曲城市化进程的悲怆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