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玩双雄对决:TOP TOY像安卓,泡泡玛特为何碾压?
发布时间:2025-10-02 12:23 浏览量:2
2020年才开出第一家门店的TOP TOY,到2025年就要冲击上市了。
五年时间,从0到冲刺资本市场,这速度在潮玩行业里不算慢。
但一提到它,大家总爱拿它和泡泡玛特比,毕竟俩家都做到了上市体量,还同处潮玩赛道。
有意思的是,TOP TOY创始人孙元文自己都说,自家像安卓,泡泡玛特像苹果,安卓搭平台装别人的东西,苹果搞闭环全是自己的。
这话到底对不对?咱们掰开揉碎了说。
先看最实在的“家底”,市值和钱。
2025年7月,TOP TOY刚完成A轮融资,拿了大概6000万美元,投后估值算下来约102亿港元。
而泡泡玛特呢?现在港股市值直接超3500亿港元。
35倍的差距,就像咱们平时买潮玩手办,一个是百元档,一个是三千五档位,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再看赚钱能力。
2022到2024这三年,TOP TOY营收从6.79亿涨到19.09亿,利润也从亏了三千多万变成赚了近3亿,2025上半年营收13.6亿、利润1.8亿,看着是在涨。
但跟泡泡玛特比就不够看了,人家2025上半年营收138.8亿,利润45.7亿,营收是TOP TOY的10倍,利润更是25倍。
本来想觉得TOP TOY增速挺快,后来发现泡泡玛特的增速更猛,同比营收涨了两倍多,利润快四倍了,这爆发力确实强。
会员和门店也能看出差距。
截至2025上半年,泡泡玛特国内会员快6000万了,全球开了571家店,还有两千多台自动售货机,海外店128家,却贡献了40%的收入。
为啥?还不是因为LABUBU在国外火,2024年光LABUBU海外周边就卖了20亿。
TOP TOY这边,会员刚超1000万,截至2025年9月19日有299家店,海外才15家,收入占比才3.9%。
很显然,TOP TOY的出海才刚起步,缺个像LABUBU这样能“打”的IP,海外市场自然打不开。
而且据潮玩族统计,2025上半年全球潮玩品牌营收TOP10里,泡泡玛特稳坐第一,TOP TOY排第五。
这行业头部效应,确实挺明显的。
咱们看完“家底”差距,再说说俩品牌赚钱的“路子”,一个靠自己管店,一个靠别人帮忙卖,这模式不同,盈利效率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泡泡玛特一直走直营路线,店里的销售、品牌调性都自己把控。
这样做虽然是重资产,但好处也明显,能及时知道消费者想要啥,库存周转也快,2025上半年库存周转才45天,比行业平均的68天快多了。
TOP TOY就不一样了,2025上半年74.3%的营收都来自加盟商和经销商,这里面还有个关键角色,名创优品。
名创优品不仅是TOP TOY的大股东(持股86.9%),还是最大的经销商,上半年给TOP TOY贡献了45.5%的营收。
加盟模式确实有好处,不用自己扛租金装修,轻资产扩张快,TOP TOY五年开299家店,比泡泡玛特同期多不少。
但问题也跟着来,货卖得好不好,反馈速度慢,库存也难管,还得给渠道分利润。
这不,利润率一下就拉开了。
2025上半年,泡泡玛特毛利率超70%,净利率超30%,TOP TOY毛利率才32%,净利率13%,差了一半还多。
其实这事儿在零售行业挺常见的。
就像优衣库,靠直营模式,能快速调整产品策略,2025年服装类库存周转才38天;早年美特斯邦威主要做加盟,就因为渠道反馈慢,出现过超10亿的库存积压。
如此看来,潮玩行业也逃不开这个规律,加盟能换速度,但直营能保效率,就看品牌怎么选了。
更有意思的是,单店营收也能看出差距。
泡泡玛特直营门店单店月均营收约80万,TOP TOY加盟门店才45万。
虽说TOP TOY开店多,但单店“含金量”不够,这也是加盟模式带来的必然结果。
渠道只是表象,真正决定俩品牌“底气”的,其实是手里的IP,毕竟潮玩这行,没有好IP,再多门店、再快扩张也白搭。
泡泡玛特99.1%的营收都来自自主产品,这里面自有IP和独家IP占了89%,授权IP才11%。
IP越稀缺,定价权就越足,所以泡泡玛特能有高毛利。
就像2025上半年,泡泡玛特出的“LABUBU×迪士尼”联名手办,3分钟就卖完5万件,销售额破8000万,这就是独家IP的魅力。
TOP TOY的IP就杂多了,分三类:17个自有IP(像卷卷羊、糯米儿这些)、43个授权IP(迪士尼、三丽鸥之类)、还有600个他牌IP(比如Dora、机动战士高达)。
2025上半年,TOP TOY自研产品和外采产品营收各占一半,说它像“潮玩超市”真没毛病,啥都有,但缺自己的“招牌菜”。
就说自有IP吧,2024年TOP TOY自有IP产品才卖680万,2025上半年610万,在总营收里占比不到1%。
反观泡泡玛特,单个MOLLY 2024年就卖了56亿,这差距太大了。
TOP TOY也不是没努力,比如收购了设计师IP尼尼莫,但目前看来效果还没出来。
IP就是潮玩行业的“生命线”。
泡泡玛特每年在IP研发上投不少钱,2025年超8亿,靠“签约设计师+自主孵化+长期运营”建壁垒。
TOP TOY在IP研发上投入就少多了,2025上半年才1.2亿,更多靠外部授权和采购。
如此看来,要是TOP TOY一直孵不出像LABUBU这样的明星IP,未来怕是还得受制于外部IP方,利润空间也难提上去。
其实说到底,TOP TOY和泡泡玛特的差异,就是“安卓式平台”和“苹果式闭环”的区别。
泡泡玛特靠“直营+独家IP”把壁垒筑得很高,做的是“IP潮玩运营商”,盈利效率和全球影响力都领先;TOP TOY走“加盟+IP聚合”的轻资产路线,更像“潮玩渠道商”,扩张快但核心竞争力还不够。
并非说哪条路更好,毕竟俩家定位不同。
只是对TOP TOY来说,冲击上市后,得赶紧补IP的短板,多投钱孵自有IP,同时把加盟渠道的管理理顺,不然盈利效率难提上去。
泡泡玛特也不能掉以轻心,得继续深耕海外市场,保住IP优势,应对行业竞争。
潮玩行业早就过了“野蛮生长”的阶段,现在拼的是精细化运营。
不管是做“闭环”还是搭“平台”,都得抓住俩核心:IP够不够硬,渠道效率够不够高。
TOP TOY能不能追上泡泡玛特不好说,但俩家的竞争,肯定能让潮玩行业更有意思,毕竟对咱们消费者来说,有更多好IP、好产品可选,才是最实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