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艺离婚后,我死心塌地当了老师
发布时间:2025-07-28 17:44 浏览量:1
回头去看,在皇艺,我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坍塌。
那年,我遭遇了一场猝不及防的离婚,身与心几乎被按在地上反复碾压。对大部分人来说,艺术是一种选择,对那个时期的我来说,艺术是唯一能抓住的救命稻草。
皇艺就像医院,装满很多准艺术家的眼泪与欢笑,也治愈着很多人。多年过去,一切已变得风平浪静,那段经历并没有让我变得更脆弱,反而成为了我现在做老师的起点。
与皇艺时尚系主任Zowie Broach的合影
正因为曾经溃败过,我更能明白学生在做作品时的迷茫与挣扎,以及这些院校究竟在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所以我下定决心做老师,帮学生们在最迷茫的时刻,找到方向。
我能带来的还有更多,在去皇艺学女装前,我做了6年用户体验设计师,带过团队、了解产品策略,现在的我熟悉数字系统,也懂材料,廓形与时尚语言,参数怎么跑通、裙摆怎么落地,我都能带你一点点拆清楚。
本期分享导师:Manyao
所样xH·ART 时尚学部 时尚科系带头人
皇家艺术学院 女装设计 MA
-教学特点-
专业方向涵盖服装设计、面料设计、雕塑服装、虚拟服装、服装系统、智能可穿戴设备等领域
擅长服装和系统的跨界整合与应用
-教学成绩-
成功指导学员申请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伦敦艺术大学-伦敦时装学院、伦敦艺术大学-坎伯韦尔艺术学院、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学院、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设计学院、爱丁堡大学、格拉斯哥艺术学院、金斯顿大学、南安普顿大学、威斯敏斯特大学、普瑞特艺术学院、罗德岛设计学院、帕森斯设计学院、IFM法国时装学院等世界名校offe
2014年,我成为美特斯邦威的用户体验设计师,现在转行到时尚设计,一晃10年,我发现这两个看似完全不沾边的行业,其实有个共通点:它们都在被技术重新定义设计的边界。
前段时间苹果发布的IOS26,不只是换了个界面,而是在交互逻辑、情绪反馈、动态系统上,对整个UI/UX行业提出了新的标准。
IOS26的液态玻璃
像液态玻璃这样的动效,靠的是实时渲染、GPU图形加速等技术活儿,传统的UX设计师很难一个人搞定,得靠技术美术搭把手,而这就是未来UX设计的趋势。
因此我一直提醒学生:想走得更远,就不能只停留在Figma、PS上,还要掌握动态交互原型、3D逻辑、用户行为分析等复合能力。
这个趋势,在时尚行业更明显。我这几年跑了不少时装周,几乎每场都有品牌在玩技术:数字打版、功能面料、实时交互、装置艺术……
在GUCCI秀场
最典型的就是不久前刷屏的Iris Van Herpen高定,设计师把上亿个会发光的藻类“养”进一条裙子,模特一迈步,整件衣服就会随空气波动而亮起,还登上了科技顶刊《NATURE》。
这就是当下很多时尚品牌正在追逐的方向,用更具科技感的手段和更创新的材料,重新塑造设计理念。
藻类因受刺激而被点亮
这股风也早就吹进了时尚教育的课堂,皇艺、伦艺这些顶级院校早就在强调材料试验与技术革新,在申请皇艺、以及Fashion Future、Innovative Fashion Production等方向时,如果项目里缺乏数字化思维或者技术触点,很难真正打动面试官。
作为一名同时具备UX背景与时装设计经验的老师,我在带学生做项目时,会教他们如何用数字工具解决结构问题、让逻辑更严谨、交互变得更真实可信。
但话说回来,时尚在变,工具也会更新,只有设计的本质始终不变:你如何思考、如何表达自己,有没有用设计去回应一个真实的社会议题。这才是决定你能否拿到offer的关键,也是我在皇艺学到的最宝贵的东西。
02我在皇艺离了婚初来皇艺时,觉得就是换了个国家旅游,我更关注怎么完成项目、拿更高分,所谓的探索自我、思考人生,离我也很遥远。
直到做毕设的那段时间,我经历了一场猝不及防的离婚。
我一边要完成学业,一边要往返国内处理离婚事务,身心疲惫、精神断线,整个人是麻木的,什么都表达不出来,教授引导我去表达自我的情绪,而我的大脑内存已经被突如其来的变故占满了。
伦敦是个阴雨连绵的城市,每天路过同一条湿漉漉的街道,情绪会被成倍的放大,让人去感受、去思考,做出很多出色的作品;但当你没有力气去处理这种情绪时,你就会陷进这种负面情绪中。
很多个夜晚,我躺在公寓的床上,盯着天花板一动不动,持续了两个月,几乎没有创作出任何东西,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如果再不做点什么,这段经历就会白白溃烂掉,于是我强迫自己爬起来,把这场崩溃变成我创作的原料。
设计女工
我开始尝试用设计去回应这段关系,并把项目命名为《爱的乌托邦陷阱》。
我的毕设作品,没有完美剪裁、没有爱情的美好,而是通过行为艺术、实验影像、综合材料等形式去表达内心的撕裂与重组,模拟一段关系从甜蜜依附,到崩塌重建的全过程,我献祭似的完成这件作品,过程极其痛,却也异常清醒。
我的毕设过程
项目完成的时候,我意识到,我已经不再需要这段关系,也不再害怕过去,那是我第一次真正理解“创作即疗愈”,你必须亲手处理自己的混乱,才能重新获得控制感。
外界常说皇艺“前沿”、“自由”,但这些标签并不足以解释它真正的教育理念,它的独特性在于它会不断逼问你:你是谁?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你真的在表达吗?关注你有没有能力面对复杂、面对崩塌,能不能在混乱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判断。
我虽然读的是女装,但缝纫、打版不是教学重点,跨媒介创作、探索、建构属于自己的设计语言,才是真正被训练的核心。
我在项目中加入了影像、行为艺术等,这在传统的时尚教育体系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后来有人问我,为什么转行做老师,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更复杂、更长线、也更有创造性的工作,它不只关乎服装,更关乎人。
和学生在一起做项目,就是一次次走进别人内心世界的过程,每一次项目启动,就像是被邀请进另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有学生从原生家庭出发,试图寻找心灵的慰藉;有人研究边缘性别群体在公共空间中的穿衣方式;有人从一场梦里得到启发,把模糊的意识状态转译成服装的褶皱结构……
在皇艺玩材料
所以在我看来,让绝大多数同学卡住的地方不是创意,而是调研。
大家都知道英国那边偏好的选题,像环保、社会边缘群体、数字尊严之类,但调研不到位、思考的东西很浅,就会导致选题雷同还站不住脚。大多数同学都卡在这两个关键问题上:
一、不知道去哪深度调研。
很多同学习惯性地从Pinterest、小红书上搜图,或者做一份几十人参加的问卷就草草收场,但这些都不算真正的调研,你得去看展、读文献、听讲座、访谈相关人群、看纪录片、差社会研究报告,直接走到街头去观察和记录。
二、不知道调研的意义是什么。
调研是为了让你收集信息,找到问题,然后用设计回应它。
我通常会引导同学们从最细微的兴趣点出发,哪怕是一句歌词、一个日常观察、一段童年回忆,再用思维导图把它剖开,问“它和什么有关”“它的背后是什么”“我能不能换个角度理解它”。
比如有同学对“边界感”感兴趣,那它可以是社会边界、身体边界、身份边界、感知边界……每一条分支都可以变成新的问题线索。
整个过程不是线性的,而是充满推翻与重建的螺旋式探索,作为老师,在陪他们一起梳理、推翻、重建时,也会逼迫自己不断反思原本那些“理所当然”的认知,让自己也能听的更多、想得更远。
所以说,教学于我而言从来不是单向的,它更像是一场与同学们的共同成长,最后,如果你还有更多关于艺术留学、保研、就业、作品集创作、背景提升等相关问题,欢迎私信康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