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欠广告费却高喊“平替始祖鸟”,美特斯邦威这场转型到底栽在哪
发布时间:2025-11-13 10:57 浏览量:1
“广告已经播放了,钱却一直没到。”
昨日的双十一,本该是各大品牌的狂欢之日,但美特斯邦威却 被一则追债声明拉进了 大众视野。
据《钱江晚报》报道,去年8月至12月,吴先生广告公司承接了美特斯邦威在新疆、上海、云南等地的广告拍摄。让他没想到的是,公司上下辛苦忙活了几个月,按期交出了成片,对方却迟迟不付钱,总计欠款达184万元。
目前,该公司也在小红书上发声,并@美特斯邦威官方号。
这样的消息不禁让人感叹:“国民老品牌,已经这么缺钱了吗?”
这两年 ,美特斯邦威品牌 创始人 周成建一边卖楼止血、关店瘦身,一边抛出一个新故事——“平替始祖鸟”。
根据《钱江晚报》的报道,讨薪的广告公司特地前往了云南玉龙雪山等高海拔地区为美特斯邦威拍摄广告,很可能就是为了推广美邦作为“始祖鸟平替”的户外产品。
当前,户外赛道的高端地带被始祖鸟、凯乐石、猛犸象等玩家占据,质价比赛道也不乏伯希和、骆驼等资深户外品牌和虎视眈眈的众多新兴玩家。
如果单看故事,美特斯邦威讲的很完整:有情怀、有产品、有,还有一个亲自下场的老板。
但一边是拖欠广告费、紧绷到发抖的现金流,一边是高举“平替始祖鸟”大旗的豪言壮语,美特斯邦威这场声势不小的转型到底有几成胜算?
“平替”的思路,来自美特斯邦威三十年前的“基因”。
1990 年代,周成建在温州起盘,最早干的就是“平替佐丹奴”的生意:看准港牌休闲装的流行,把版型、风格学个八九不离十,再用更低价格和更狠的铺货,把门店开到学校门口和步行街上。靠这套“对标 + 平价”,美邦一路冲到巅峰——营收接近 100 亿元,全国门店超过 5000 家,在很多 80、90 后记忆里,它是“第一件自己掏钱买的品牌衣服”。
但是老配方没跟上新周期。快时尚、电商冲击、产品迭代缓慢,2019 年到 2023 年,美邦累计亏掉 30 多亿元,营收规模和利润双双腰斩。
到 2025 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只剩 2.26 亿元,同比再跌 45.23%;归母净利润 993 万元,下滑 87.07%;剔除卖资产、政府补助等一次性收益后, 扣非净利润只剩 66.64 万元,几乎贴着盈亏线爬。
在这样一张财报底色上,周成建重新回到前台,把话说得很直白:过去十年没做好,是因为偏离了“做大牌平替”的原点。美邦要重新站回“平替”的位置上,只不过这次的对标对象,从佐丹奴换成了户外圈里的顶流——始祖鸟。
2024 年 8 月 28 日,美特斯邦威把“大牌平替,潮流户外”新品发布会办回温州,在品牌的起点米房重新开了店。台上一块大屏反复滚动两个关键词:“大牌平替” + “潮流户外”。
周成建上身冲锋衣、下身牛仔裤,提出了“抓鸟计划”:不去卷极限登山装备,而是把目标锁定在“城市轻户外” ——通勤、短途出行、露营野餐这些场景,用几百块一件的价格,去抢本来由动辄两三千甚至上万的“始祖鸟们”正在占领的市场。
发布会舞台上的主角,是两条全新产品线:“华夏之壳”和“风林山火”。
前者是“家用级”冲锋衣,主打三防——防风、防水、防污渍,通勤、逛街、周末郊游一件搞定;后者更偏机能感和山系风,用拼色、剪裁去贴合年轻人日常穿搭。
根据官方给出的价格,美邦冲锋衣售价在 200~700 元区间,而被它对标的始祖鸟冲锋衣大多在 2000~10000 元的区间——价格差距拉出一个天然“平替段位”。
目前,“【华夏之壳-林系列】户外三防冲锋衣”已经迭代到 2025 春款,单款配色包括“黛土灰”“竹影绿”“玄影黑”。如果从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上搜索美特斯邦威,可以发现它的流量还算可以,品牌曝光度不错。
但从抖音商城销量看,就算是表现最好的款,销量也只有两百多件,其他款冲锋衣基本维持在几十件的水平,呈现出典型的“有曝光、有出货,但离爆款还远”的爬坡状态。
在淘宝店铺里,目前美特斯邦威卖得最好的单品是一款约为33元的短袖 T 恤,销量约3万件;冲锋衣里表现最好的一款是25年的春季新款登山服“华夏之壳-风”,售价 199元,销量2000件。
也就是说, “平替始祖鸟”的概念已经成功冲出,但在美邦自己的店里,支撑现金流的仍旧是那件几十块钱的短袖 。新故事虽然挂在“空中”,但还是要靠老业务支撑“现实”。
而这恰恰把一个关键问题暴露了出来:故事讲得再响,最后还是要落回产品和营销的基本盘上——东西够不够硬、玩法顶不顶用。
如果只看发布会和物料,美邦给“平替始祖鸟”套上了一层不算难听的科技外壳。
从技术标注上看,“华夏之壳”会反复强调三防面料、防风、防水、防污,在部分宣传里还把静水压防水指数、透湿能力拉出来讲,结论只有一句——“周末徒步、露营完全够用。”
但 只要把产品摊开横向一比,质量上的短板就藏不住了。
美特斯邦威一款价格为269元的冲锋衣静水压防水指数16800mm、防水透湿9000g;而299元的骆驼牌冲锋衣防水指数能做到22000mm、防水透湿12000g。
差距并不只是纸面上的两个数字。对户外玩家来说,静水压直接对应在暴雨、湿雪环境下撑多久会渗水。业内普遍会把 20000mm 静水压当作“专业级”的参考线。
美邦的做法,跟周成建给自家产品的定位高度一致——他没有硬拗“科技户外公司”,而是反复强调美邦做的是“微创新”:不去自研膜、自研面料,而是在版型、舒适度、面料组合上做调优,“把好看、好穿、好价做到极致”。
财报数字也很诚实: 2025 年上半年,美邦的研发投入只有 714 万元,同比腰斩了将近一半, 这个级别的研发预算,在如今动辄谈“材料实验室”“自研技术平台”的户外赛道里,很难撑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技故事。
但对比同样在 200~400 元价位打“平替”的骆驼,打法已经开始不断升维,并不只是单纯的“低价”。
根据艾媒咨询自主研发的CMDAS大数据系统监测结果,骆驼荣获 “2019-2024年连续6年冲锋衣全球销量第一” 的市场地位确认。
价位上,骆驼主打的冲锋衣也在 200~400 元区间,和美邦的“华夏之壳”几乎是正面交锋。
公开信息显示,骆驼走的是“研产销一体 + 自建工厂”路线 ,在绍兴、佛山等地建设了超 50 万平方米的研发与生产基地,自营工厂负责生产包括冲锋衣、帐篷在内的大量核心品类,用重资产换稳定品质和技术积累。
在品牌定位上, 骆驼已经从“平替”向上拱 。一方面通过更有机能感的设计、联名+IP 方式提升视觉辨识度;另一方面,在线上围绕城野露营、City Walk 等场景反复做种草,“山上全是骆驼”这样的段子在社交媒体上频频出现,逐渐让消费者把“骆驼 = 户外装备”这个认知扎下去。
简单说, 骆驼做的是“从平替起步,往专业靠拢” 。在同一价格带,先用便宜抓住用户,再靠持续的产品力和明确的人设,把自己从“平替谁”变成“我自己就是那个符号”。
反过来看美邦,在产品层面,“华夏之壳”是典型的“对得起价格”的轻户外单品:三防、Teflon 涂层、日常通勤、郊游足够;
在品牌人格层面, 它依然没走出“便宜、青春、校门口”那套老记忆 ,还没成功把自己从“潮牌 / 休闲服饰”切换成“轻户外首选”的心智。
当产品只提供“够用”的功能,那所谓的“平替始祖鸟”,就很容易沦为一句噱头:今天是“平替始祖鸟”的美邦,明天也可能被下一家更便宜的品牌, 甚至白牌“平替”。
与“抓鸟策略”一同推出的,还有被寄予厚望的“新零售 5.0”。
按照公开说法,美邦的 5.0 新零售要在全国铺开 50 家城市生活体验馆 + 1 万家社区驿站生活馆。
其中,体验馆开在各地有文化标签的核心地段,上千平做品牌内容和沉浸式体验;社区驿站则贴着小区、街区开,上百平起跳,最后把门店数量重新拉回“万店级”。
问题是, 蓝图看的是“将来有多少店”,现实看的是“现在还有多少店”。
巅峰时,美邦全国门店一度做到 5220 家,是真正意义上的“步行街之王”。到 2024 年上半年,直营 + 加盟店加起来只剩 799 家(其中直营 22 家、加盟 777 家)——门店规模缩水了 80% 多。
到 2024 年底,门店进一步收缩到 607 家,其中直营 54 家、加盟 553 家;同时,平均坪效只有 4275.75 元/平方米,同比再跌 64.7%。
也就是说,一边是规划中“50 + 10000”的万馆计划,一边是现实里不到 700 家、坪效断崖式下滑的存量门店。渠道这个底盘,在往下塌,不是在往上托。
加盟端给出的反馈更直接。
2024 年,周成建在接受机构调研时透露:从 2024 年 3 月到 10 月,有 200 多位加盟商选择离开 5.0 模式,转投其他休闲服饰品牌。这直接拖累了四季度加盟商提货额,同比少了大约 4300 万元。
另一头,在 2024 年秋冬订货会上,又有 200 多位加盟商选择放弃继续合作,转投其他休闲品牌。据财报披露,2024 年公司销售商品数量同比下降 33.76%,采购量下降 31.84%,一方面受加盟商流失拖累规模,另一方面也源于公司为加速清理旧品而主动收紧传统休闲品类的采购。
这两组数字说明一件事:5.0 新零售在公司内部是“核心竞争力”,在加盟商和供应商眼里却未必是“值得 all in 的新模式”。渠道和供应链的信任度,还停留在“观望甚至撤退”的阶段。
在这种背景下,2024 年 4 月 30 日那封《致尊敬的广大购物中心朋友们的一封信》,就显得格外耐人寻味。
信里,周成建开门见山地向购物中心“求资源”:
希望商场配合做阶段性的数字化新零售临时店;希望在全国主力购物中心给美邦更多“数字化潮流户外店”的落位机会。
从话术上看,这是在讲“合作共赢的新零售机会”;从权力关系上看,其实是在承认:美邦现在已经没有资格挑商场,只能去说服商场继续给机会。
再看 5.0 新零售本身,在与抖音本地生活服务的合作中,40 多天卖出 32 万张团券,累计销售额破 1 亿元,触达人群 2000 万+,单日 GMV 峰值 666 万,长沙某门店线上销售额 1066 万,核销金额约 400 万,核销率大致在三成多。
对单店来说,这是一次堪称“起死回生”的流量冲击——很多合伙人都反馈,开店预期被公司报得很保守,开出来却“被直播卖券带爆了一下”,辅以朋友圈私域,做了一波不错的生意。
但把视角拉回公司层面,美特斯邦威还需要线上线下全渠道的革新与改变:
2024 年,美邦全年营收 6.81 亿元,同比还在腰斩;2025 年上半年营收 2.27 亿元,同比再跌 45.23%。
门店数量在 2025 年上半年回升到 709 家(直营 54 家、加盟 655 家),看起来“千店万店”的攻势又启动了,但新店坪效只有 3793.85 元/平方米/年,同比依然大跌 58.13%。
换句话说, 5.0 新零售把“场”包装得更热闹了,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邦“店不够多、店不够强、合作方不够信”的现实。
从“拖欠广告费”到“平替始祖鸟”,美特斯邦威这两年的所有动作,其实都指向同一件事: 要在现金流、品牌认知和渠道体系都已经塌陷一截之后,努力找到第二曲线。
换个角度看,它并不是没有做对的地方。
选赛道,美邦没有去碰已经过度内卷的快时尚,也没有继续在“logo T 恤 + 牛仔裤”里打转,而是切到了“轻户外”这个本来就逼着无数品牌重做一遍的市场;
选人群,它没有妄想赢回所有年轻人,而是老老实实地去争取那件“第一件冲锋衣”——价格敏感、功能务实、不追究专业极限的那一批人;
选打法,它没有停在搞一场秀场级发布会,而是把团券、本地生活、体验馆这些工具一股脑儿堆上去,至少证明了一件事:美邦还在动,还能动。
问题在于,在一个已经进入“存量时代”的中国服饰市场里,只会“动起来”是不够的。
这几年,我们看过太多类似的故事:老牌连锁餐饮学人搞小程序会员、老牌家电品牌学人做直播间、老牌家居卖场学人上线团购……它们都在努力补课数字化、补课渠道,真正拉开生死差距的,往往是更前面一层—— 有没有足够硬的产品,和足够清晰的品牌人格。
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一整个老国民品牌群体共同面对的难题:
“平替”曾经是一条捷径——找一个大牌当样板,复制成衣,复制陈列,复制门店模型,靠规模和价格吃掉普罗大众。
但当技术门槛被供应链全行业拉平,当渠道话语权从品牌手里转移到平台和商场手里,“平替”反而变成了门槛更高的生意:你既要平得出价,又要平得出体验,还得在别人名字的阴影下,长出一点自己的样子。